叶圣陶课程思想与本土文化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教育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为我园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叶研专项课题“叶圣陶课程思想与本土文化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在祖国不同地域创造出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对人的发展尤其是道德习惯养成起到深刻的教化作用。在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我园通过学习借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深刻认识到,“良好习惯”,就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道德成长以至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而在这过程中,必须依托文化,除了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五大领域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的文化资源,开发出适合幼儿,能够对他们良好习惯养成起到教化和熏陶作用的课程。
为此,我园“叶圣陶课程思想与本土文化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明确围绕养成良好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目的,集中汲取本土文化资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内容,将千灯古镇三宝“灯、桥、昆曲”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以幼儿生活为切入点,分别在小、中、大班三个阶段,开发和实施了以“家乡之灯”、“水乡之桥”、“戏乡之昆曲”为主题的文化课程活动,使幼儿得到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和自觉规范的行为实践,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等多方面良好习惯,为他们健康成长成人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过程与措施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9月)
(1)组建课题组,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形式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解与分析。利用文献检索,查找、收集叶圣陶课程思想和本土文化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信息资料,了解本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叶圣陶课程思想、乡土文化相关理论的文献资料,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比较,获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信息,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设计调查方案,确立对象及调查方式。我们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记录所了解到的千灯本土资源,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分析调查获取的信息,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分类,研究其在幼儿习惯养成中的教育价值,确定适合幼儿的本土文化资源。
(3)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9年1月)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开展幼儿园课程理论、本土文化理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叶圣陶全集(1-26卷)》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梳理叶圣陶教育思想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邀请有关专家来园培训指导,如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帮助教师答疑解惑。同时,带领教师外出培训参观,学习同行的优秀经验。
(2)教师认真参与课程实施,及时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和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幼儿园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讨活动,“一课三研”、“课题实践课”、“本土文化特色教案选拔”等,定期开展案例交流、及时解决课题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定期进行阶段交流总结,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与建议,梳理经验,提出整改思路。教师挖掘与利用乡土资源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水平都得到大大的提高。每位教师做好子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形成论文,积极参加各项评比及发表。
(3)积累分析过程资料,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系列研究论文,并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总结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经过专家中期的指导,我们将课题研究的落脚点确定在“以文化人 养成良好习惯”上,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课题整理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6月)
(1)运用经验总结法,分析、整理研究资料,形成包括本土活动论文集、教案设计及案例集等四本汇编。
(2)撰写研究报告。梳理总结共性的研究成果,剖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搭桥铺路。
(3)邀请省叶研专项课题协助小组成员单位来园现场指导,对我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论证。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实效
课题研究成果
(一)“家乡之灯”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幼儿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
我园地处较繁华的古镇,得名于千家之灯,建有“千灯馆”为证。“家”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每个人赖以生存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生命共同体;“灯”象征着家给予个体生命的光明和温暖。在千盏“灯”下千家人孝老爱亲、和睦相助、同甘共苦、共享天伦,构成了古镇最基本的文化意蕴。据此,我们在教育起点——小班发掘这一文化资源,开展“家乡之灯”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家爱亲人的情感和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
首先,我们和幼儿一起讲述关于灯的种种传说,发调查表发动家长帮助幼儿提供和记录有关古镇之“灯”的童谣、故事、歌曲、谜语、知识,让孩子们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展示在园内主题墙上,交流分享。
然后,我们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组织幼儿开展“万家灯火”、“千灯人家”等系列活动。让他们讲述自己听到的关于千灯之“灯”的历史起源、变化、种类、形态、作用等等,参观千灯名胜延福寺、秦峰塔、千灯草堂等,由“灯”引出“人家”,描绘一家人在灯下之情景和故事,体会家庭光明、温暖、美好,培养敬老爱亲、待人友善、乐于分享的良好习惯。例如手工活动《七彩灯笼》中,有一环节需要把刮画纸卷成圆筒,并对边粘贴做成灯笼的身体,这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些挑战。这时,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幼儿会帮助没有成功的孩子:“我来帮助你。”于是,他们相互合作一人拿起刮画纸的一边共同卷出圆筒,最后,一盏盏七彩的灯笼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在这过程中,幼儿不仅体会到了灯笼所代表的美好祝福,又知道了互帮互助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建立幼儿亲和的交往习惯。
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我们组织了亲子《猜灯谜》活动,将灯谜一个个悬挂在幼儿园大厅内,家长和幼儿共同挑选灯谜、解谜,再由老师进行验证并送上小礼物。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有的孩子把自己刚得到的小礼物送给家长,还有的孩子偎依在家长怀中甜甜地说“祝妈妈(爸爸)元宵节快乐!”这些种种的活动使他们对同伴、家人之间的文明友好、互相帮助的情感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在他们的生活中逐步萌芽生长。
(二)“水乡之桥”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
千灯古镇地处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动体现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的中华传统智慧。因此,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桥成了古镇乡亲勤劳奔忙的见证和应变通达的创造。为此,我们在中班发掘这一文化资源,开展“水乡之桥”的主题活动,围绕千灯的桥,旨在培养幼儿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
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精心设计了主题调查表,组织幼儿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巡游,走遍古镇所有的桥,看一看这些桥各具特色的风姿,听一听这些桥古往今来的故事,想象一下造桥工匠们的勤劳智慧和过往劳动者的八方奔波,对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油然而生。并且在这过程中,引发了幼儿对桥的好奇和探究。我们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设计制作桥的模型,用材多种多样,例如玻璃、筷子、木头、水钻、竹签、硬卡纸等,作品追求创意,不仅有别致的古代石桥,还有大气的现代桥梁,如长江大桥、跨海大桥、立交桥等,通过桥的模型制作,进而培养了幼儿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我们将这些亲子作品“桥”陈列在展板上并摆放了师幼共同制作的河流、小船、荷花、游人等景观,将小桥布置其中,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情境。在制作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动手的乐趣,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相互合作,“请”“谢谢”“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在活动室中此起彼伏,制作结束后,孩子们又主动整理收拾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们整理“水乡之桥”的文化资料,结合相关领域课程和区域游戏,开发和实施了“千灯的桥”、“桥的秘密”、“桥的风景”等系列活动。例如,社会领域开展《我们身边的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家乡桥的外形特征,讲述千灯桥的古往今来;美术领域开展《三桥邀月》活动,指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欣赏这一千灯胜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三桥邀月”;科学领域开展《纸桥》活动,用卡纸做的桥面,用积木做的桥墩,用雪花片当承重,让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活动中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在语言区,我们给孩子们带来了《鹊桥》,投放了牛郎、七仙女、王母娘娘等故事中的人物图片,搭建“手偶剧场”让幼儿绘声绘色说故事;在美工区,指导幼儿利用电筒、纸箱、白布、彩纸等废旧材料制作“皮影舞台”,配音表演《鹊桥》皮影戏。这些丰富多彩的“水乡之桥”的文化课程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勤于动脑动手、乐于尝试变通的生活习惯。
(三)“戏乡之昆曲”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千灯镇,文化艺术传统深厚,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一曲曲宛转悠扬、委婉动人的水磨腔,一句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唱词念白,时而回荡在古镇的石板街上,萦绕于孩子们的耳边,给人以精美、典雅的艺术享受。为此,我们在大班努力弘扬这一文化传统,开展“戏乡之昆曲”的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爱祖国爱文化艺术的情感和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戏乡的有利条件,发掘昆曲这一祖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开设了以“走进昆曲”“体验昆曲”两大系列为主的“戏乡之昆曲”主题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着力在高雅的传统戏曲与低龄的儿童活动之间搭建教育之桥,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观赏学习氛围,抓住幼儿的好奇心,以奇激趣,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昆曲的探索活动。首先,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将昆曲娃娃“粉粉”和“墨墨”的卡通形象,布置在幼儿园内,让孩子们时刻都与昆曲中的卡通形象亲密接触,不知不觉唤起想象,进入昆曲的艺术世界。同时,我们还带着幼儿走出幼儿园,参观千灯老街的昆曲馆、欣赏“古戏台”上专业演员的昆曲演绎,由此带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使他们沉浸在美轮美奂的表演之中,被昆曲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欣赏完昆曲,还组织孩子们近距离与表演老师交流,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想。“阿姨,你头上戴的是什么?真好看!”“哇,为什么袖子是长长的?”“我觉得昆曲和我们平时听的歌不一样”……面对孩子们问不完的问题和渴望求知的眼神,表演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并让孩子们穿上真正的戏服,教他们甩一甩水秀、走一走圆场步。通过这种贴近儿童、亲身体验的观赏活动,孩子们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向幼儿讲述昆曲创始人顾坚的生平和创作故事;欣赏《昆曲六百年》、《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名家名段,让幼儿了解昆曲的前世今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不仅开阔了幼儿的文化眼界,也发展了幼儿的艺术素养。
当幼儿对昆曲的兴趣和美感被唤起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昆曲,体验昆曲。我们以幼儿为主体,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游戏相结合,为其创造主动探索、积极实践昆曲的机会和条件,组织他们开展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将昆曲的文化艺术教育内容融入到基础课程中。例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昆曲头饰》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头饰中正凤和偏凤的不同造型,获得昆曲饰品艺术精美的体验。接着,我们加入幼儿创作表现的环节,指导幼儿制作昆曲人物头饰,利用毛根凹出正凤和偏凤的不同造型,搭配毛毡球、亮片、羽毛装饰。然后,再让幼儿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演一演有关角色,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自由创作的成功体验中。又如,在美术活动装饰《昆曲脸谱》中,教师指导幼儿细心描绘昆曲角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不同人物的脸部特征。活动中,孩子们充满了兴趣,认真而专注地用画笔勾勒出线条,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动表情。当脸谱图案描绘完成后,他们会自主地拿起毛毡球、亮片装点在发饰部位,让脸谱更加精美、形象。
我们还将昆曲文化艺术教育与幼儿各类游戏活动有机结合,使幼儿在自主探究、自由愉快的活动中获得对昆曲艺术的实践体验。例如,在表演区游戏中,我们创设“小戏台”,让孩子们穿上自制的昆曲服饰和饰品,甩起水袖、摆出造型,咿咿呀呀的曲调从他们稚嫩的口中传出,脸上洋溢着对昆曲的喜爱;在美工区游戏中,我们提供了脸谱模型、颜料画笔、装饰材料,让孩子动手创作昆曲的脸谱、头饰及其他昆曲元素艺术作品,初步培养幼儿表现昆曲美的情趣和技能。通过这些游戏的创造性表现,让幼儿体验到了自信与快乐,感受到了昆曲的优雅,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祖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戏乡之昆曲”主题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教师的帮助下,我园幼儿更好地感悟了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昆曲尚美求精的艺术精神,并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中初步培养了他们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
课题研究成效
(一)本土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建构特色园本课程
并非所有的本土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都是幼儿可以接受的,也不是所有的本土资源都是适合幼儿的。我们所说的本土资源,它必须有浓厚的地方本土特色,必须是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并且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他主张开发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这要求我们在资源内容的整理中要认真的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成长需要和活动特点的优秀本土文化内容。
千灯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我们在挖掘开发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遵循适宜性、趣味性、价值性、地方性等原则。我们广泛收集幼儿园所在地区周边的实物,如文物、建筑、古迹、河流等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对本地区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材料进行查阅。然后进行归类,如名胜古迹类,包括秦峰塔、延福寺、顾炎武故居等;民俗风情类,包括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各种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类,包括风味小吃青团子、袜底酥、奥灶面等;语言艺术类,包括童谣、民间故事传说、昆曲;游戏娱乐类,有跳皮筋、抬花轿、丢手绢等,这些资源既蕴含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有有着浓厚的本土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我们通过挖掘、整理、罗列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目前选择“灯”“桥”“昆曲”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教材,初步搭建了本土文化课程的框架。例如围绕“灯”,有《花灯谣》《电灯的由来》《元宵灯笼》等教学内容;围绕“桥”,有《家乡的桥》《纸桥的承重力》《三桥邀月》等活动;围绕“昆曲”有《认识昆曲》《昆曲脸谱》《牡丹亭》等。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课程实施难易程度,大班我们除了开展“昆曲”主题活动外,加入了“千灯人家”的主题内容,如《我眼中的老建筑》《家乡最美的地方》《袜底酥和马蹄酥》《家乡的名人》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家乡各方面的理解,继承和发扬昆山先贤的优秀精神。(详见附录一)
此外,我们不仅局限于千灯的本土文化,还适当的选择了其他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材内容,如《有趣的皮影戏》《虎头鞋》《剪出中国结》等。
(二) 幼儿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设计活动,使得活动更接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开阔眼界、积累经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在活动中,他们能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同时萌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养成亲和共享的伦理习惯、勤劳变通的生活习惯、尚美求精的创造习惯,发挥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如在课程组开放活动、课程游戏化观摩中,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友好合作、持久探究、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等美好品质,得到观摩领导、同行的一致好评,课题隐形带动孩子快乐成长。自2015年课题实施以来,幼儿连续5年参加市级、镇级各项儿童绘画比赛,共有50名幼儿获得不同名次奖励;连续三年参加昆山市幼儿环保时装秀比赛,均获市级二等奖;54位幼儿在六一七巧板比赛中获奖。三名幼儿分别在“千灯镇校园文化文化艺术节”中获“十佳礼仪之星”、“十佳才艺之星”称号。每学期根据幼儿不同发展要求和目标,组织幼儿参选“有礼貌好宝宝”“快乐宝宝”“爱劳动宝宝”“安全宝宝”“巧手宝宝”等,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展现自己,促进其个性发展,实现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发放幼儿好习惯评价表,让家长对幼儿的习惯进行评价,每个年龄段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小班家长评价幼儿交往习惯、中班家长评价幼儿生活习惯、大班家长评价幼儿创造习惯。通过收集家长反馈,我们发现幼儿好习惯培养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这也充分说明通过课题研究,孩子的能力得到发展,好习惯扎根在幼儿的心中,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
(三)教师反思能力逐步加强,形成教育科研意识
1.务实理论基础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定期开展园本学习活动,并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与实效性,以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内容相结合,鼓励教师学习“金千灯”美文、叶圣陶教育思想文集、课程开发理论等,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课题理论背景的理解。积极学习探讨课题特色活动的教案设计,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了解幼儿发展特点,梳理“本土文化资源”理论,提炼叶圣陶课程思想,为课题实践活动夯实理论基础,把握课题研究的精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不仅要求教师阅读理论著作,还鼓励教师走出去亲身体验本土文化的氛围。我们组织教师去参观古镇街道、顾炎武故居、千灯草堂、顾坚纪念馆等,感受千灯深厚的文化底蕴。组织教师赴苏州甪直参观叶圣陶纪念馆,通过身处实地、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老师们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课程观、儿童观等。此外,我们积极参加省叶研专项课题研究协作组的各项活动,观摩优秀姐妹园的展示,吸取她们在课题研究中优秀的经验做法,为我们自己的研究添砖加瓦。
走出去请进来,我们邀请了苏州市教科院任苏民教授,为我们的老师开展了叶圣陶专题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记事、教育思想,丰富老师们的理论知识储备。邀请昆山市教科室郭仁兴主任进行了微型课题的培训讲座,帮助老师们了解微型课题的实施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邀请了原昆山市教科室杨海中老师来我园,给老师们作了关于《论文写作》、《十二五规划课题实施》《学做“四有教师”,更具“胜任力”》等专题讲座。邀请了《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金连平教授对我园的课题研究报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金教授和任教授的大力指导帮助下,我们认真细致修改研究报告,积极参与了《叶圣陶教育年刊》汇编以及《江苏教育研究》投稿。
从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以来,共有16篇课题论文在省级期刊上发表,27篇课题教案设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12篇课题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出版了园刊《善景园》《戏·童谣》,均获得昆山市园刊评比一等奖;编撰《文化进校园 经典沁童心》系列成果手册,包括《江苏省“十二五”叶圣陶专项课题》论文集、教案设计及案例集、教育随笔集、环境创设集精彩活动汇编等。(详见附录二)
2.优化教育科研实践能力
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让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我们聚焦课题教学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全园展示,鼓励教师最大化原创教案,撰写课题教学反思,并开展分析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从宏观、微观等多层次进行分析,根据分析调整,再到实践中去研究,再讨论分析完善教学设计。如我们开展了“一课三研”、“课题实践课展示”等相关活动,调用全体教师智慧,根据内容,围绕“本土文化资源”这个主旋律研究,加强研讨,不断反思,形成特色教学,如《小班美术:七彩的灯》《中班科学:小小工程师》《大班美术:美丽的昆曲头饰》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学会了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互动式研讨,共同成长。
通过实践与探索,教师们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课题教学活动,在市级、片级、园级活动中公开展示35次集体活动,并获得听课教师的认可,如陶利利老师汇报的中班语言《虎和兔》,陆灵敏老师组织的大班美术《千灯印象》,赵雯雯老师展示的大班社会《爱在千灯》等等。
四、课题研究反思
从课题实施以来,我们从态度上高度的重视,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每月一次的集体教科研活动中,不断的学习理论,在一次次的活动观摩、研讨、交流中进行观念上的碰撞,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但在实际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从课程体系构建上看,我们实施的还不够具体、精细,课程活动过于碎片化,缺少循序渐进的逻辑联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借鉴叶圣陶的课程思想,完善“以文化人 养成良好习惯”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将养成教育落实到幼儿的课程、游戏、生活中去,实现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