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润童心——“十二五”昆山市立项课题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爱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十二五”昆山市立项课题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爱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昆山市淞南幼儿园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古镇千灯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这里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家乡、昆曲创始人顾坚的故里。这里的少卿山,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土建筑金字塔”,还有建于梁天监年间的秦峰古塔等诸多历史遗存。走进千灯,只见居民住宅缘河而筑、临水而居,驳岸列排、河埠成市,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江南水本的古朴风貌。我园正是处于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然而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中,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幼儿对于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知之甚少。此外,我们的幼儿多数来自于外地,属于新千灯人,虽然千灯现在成为他们的第二家乡,但他们对千灯的历史文化并不了解,造成幼儿对本土情感缺乏。鉴于如此,我们确立本课题,把千灯的本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的活动中,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使他们了解这个第二家乡,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幼儿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强调发掘和利用大环境中的大自然和社会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去”、“请进来”,使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着、吸取着民族、家乡的文化与风格,丰富社会知识和经验,全方位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2.幼儿教育方法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师幼共同收集有关家乡、风土人情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3.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理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大自然,大社会,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教育活动和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
三、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1.本土资源:狭义的理解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广义的本土资源还包括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家庭环境等。而这里特指我镇拥有得特色的戏曲文化、水乡风貌、家长资源等名俗风情。
2.爱家教育: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幼儿实施爱家乡的教育,培养幼儿对家乡自然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的喜爱、关爱之情。
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爱乡的教育:是指立足于千灯古镇文化,挖掘可以开展爱的教育的本土素材,以幼儿活动为切入点,紧紧抓住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通过研究,寻找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并运用有效策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
四、研究目标
研究的总目标:
不断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活动形式,使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为幼儿生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逐渐形成部分主题的本土化教材,建立本土资源课程网络,拓展园本课程内容。
2.引导幼儿感知发现家乡人、事、物的美好,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3.通过进一步调查、罗列、整理、挖掘可利用的本土资源,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本土化教材,提高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五、研究重点及内容
研究重点:
立足实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将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增加幼儿家乡的了解,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在看灯做灯活动中开展爱乡教育
子课题二:在找桥搭桥活动中开展爱乡教育
子课题三: 在欣赏昆曲活动中开展爱乡教育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3年2月)
(1)确定课题组成员,召开首次课题筹备会;
(2)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培训,修改完善方案内容;
(4)进行开题论证报告,申报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
2.实践反思阶段(2013年3月-2015年6月)
(1)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进行课题内容的研究,并形成典型的示范性案例;
(2)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与培训活动,交流、总结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3)积累好过程资料,形成阶段及年度总结或经验报告;
(4)阶段性成果交流。
3.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
(1)汇总整理资料,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结题活动。
七、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1.文献法:学习有关本土文化资源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论,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验,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了解目前我园已在社会活动中利用的本土材料的情况及幼儿对于农村事物的喜爱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可信性资料。
3.行动研究法:制定研究爱本教育总体行动计划,在总体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以具体行动策略为基础,进行爱本教学设计。由教师将教学设计予以实施,并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观察、记载、评价和反思。
4.观察记录法:结合课题实施情况,采用日常观察记录、撰写反思、论文等方法手段收集研究资料,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加以整理、分析,形成爱本教育经验和案例,指导课题实施和改进。
5.案例分析法:选取本土教育中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经验方法进行总结推广,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6.经验总结法:在不同阶段,定期及时总结本土教育心得、经验,总结实验进展情况,积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汲取本土资源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将千灯三宝“灯、桥、昆曲”元素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全方位体现看灯做灯,走进“千灯”;找桥搭桥,知我“千灯”;听昆曲懂昆曲,爱我“千灯”的特色内容,探索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展古镇特色,扬炎武风范,承文化精粹,育千灯幼苗”的办园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创设地方人文环境、开展地方人文活动、采撷地方人文成果,让课题研究有声有色。
(一)创设地方人文环境
在环境创设上面,我们努力体现江南水乡风情。
1.室外环境
学校大门进口处我们放置了昆曲动漫《粉墨宝贝》中粉粉和墨墨的卡通形象,造型既体现了传统昆曲的流畅飘逸之美,又不失孩子的活泼灵动之态,深受我们幼儿的喜欢。以动漫的方式弘扬昆曲文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昆曲,继而喜欢上昆曲。小船绿植、陶罐盆栽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展现了乡土的农趣、野趣。
在学校的操场草坪上我们选择了江南典型的景观如假山、小渠、木亭、长廊等,搭建了真实的小桥流水场景,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悠悠意境。孩子们或可以在这里玩沙玩水,或可以攀登爬高,也可以惬意休憩,进而感受到环境的美,自然的美,家乡的美。
2.室内环境
(1)大厅
大厅我们利用南方的乡土材料,如水车、石槽、卵石等布置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立体景观,墙面上是用绿色竹筒和搁板装饰,并放置盆景及幼儿绘画作品。与大厅上方及两边的小桥、流水、人家三幅巨画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2)楼梯
以“水墨千灯”为主题,教师选择不同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水墨的感觉,例如水墨画加印花布的组合、素描画、水彩画、油画、蜡笔画等等,一幅幅的作品勾勒出了千灯水乡的瑰丽风貌。楼梯口我们则布置了 “忆江南” 的巨幅景观,利用木制镂空屏风、陶罐滴水景观、荷花池等营造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情画意。
(3)行政楼走道
千灯是爱国思想家顾炎武的故地,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我们也将顾炎武的思想渗透到了学校环境中,展现了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并以琵琶、昆曲头像、盘扣等古镇元素进行点缀。
(4)大唐生态园
农耕文化也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孩子们对农耕文化有初步的了解。我们创设了“大唐生态园”,利用竹筒种植各种蔬菜,并贴上标签,引导孩子们在散步时去观察、认识常见的乡间作物,营造出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5)教学楼走道
结合子课题,我们选择了千灯具有代表性的 “昆曲”“桥”“灯”在楼道上创设了“昆曲小苑”“小桥流水”“万家灯火”主题环境。 “昆曲小苑”展示了昆曲代表作、戏曲的角色(生旦净末丑)、服饰、头饰、兵器等内容,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加深对昆曲的理解。此外我们还渗透了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和“皮影”的内容,拓展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走道两旁的展板上,我们将孩子们作品陈列其中,这些作品是选用江南本土材料中的扇子、纸伞、马勺、木桩、葫芦、青瓦等物品,让幼儿在上面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做环境的主人。
“小桥流水”则是展示了“桥的发展史”“桥的分类”“千灯的石桥”等内容。除了千灯的古桥,我们还渗透了“世界名桥”的内容,让幼儿去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大桥,开阔眼界,体现了我们立足实际、面向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地面上陈列的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的河流、小船、荷花、游人等景观,将小桥布置其中,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情境。
“万家灯火”展示的是“灯的演变”“灯的种类”“关于灯的节日(元宵节)”等内容,同时陈列了关于灯的小制作、灯的美术作品等,让幼儿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形成对灯的探索兴趣。
3.班级区域环境
古镇文化特色不仅展现在大环境中,还渗透到每个班级的环境创设中去。上半年班级环境中,我们在教学楼三楼走廊上,北侧创设了“中国风尚街”,南侧建成了“世界风情街”,两者相互对比交相辉映。中国风尚街以红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利用中国结、窗花、扇子、雨伞等中国符号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漱芳斋、古戏台、食之秘、清风阁、有间鞋店等等。
二楼的走廊上,北侧是“千灯古镇”,南侧是“千灯时尚街”,从古到今,通过游戏环境展现千灯的发展变化,激发孩子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千灯古镇”是采用蓝印花布、旧物如小簸箕、算盘、茶壶等,来打造古朴的水乡风情。例如淞南小吃、淞南杂货店、淞南书场、龙凤点心店等。这些区域随时向幼儿开放,使幼儿自由自由地在散发本土气息的游戏区内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而在这学期我们着重对三楼的大班年级进行了环境调整规划,南侧走廊以蓝色调为主,搭配蓝印花布、镂空扇形吊饰、老旧相框,勾勒出烟雨江南的清新别致。主要创设了花间小筑、风雅阁、得月楼、回春堂、有间作坊、品茗轩、穿越相馆、缘味斋、丝秀阁、花满楼等。北侧走廊以红色为主,走廊尽头布置的是古色古香的“古韵长廊”,主要开设了灯艺坊、巧面馆、碎玉轩、同德堂、生旦净末丑、千灯一品轩等。
此外我们的家长园地也洋溢着传统风情,边框花纹以中国风的镂空图案为主,色彩选择上则是与走廊整体相吻合。如南侧走廊班级以蓝色为主,北侧则以红色为主。有的以中式水波纹、青花瓷为装饰,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模仿古典建筑中的漏窗、花门造型,仿佛使人置身于优美的江南园林中。有的以传统折扇、梅花、流苏为点缀,古朴典雅。
二、开展地方人文活动
课题的实施除了依托于创设特色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1.教师活动
教师是课题实践的主体,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关系到课题开展是否有效,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培养。针对教师我们开展了参观活动、园本学习、专家指导、教学活动、课题实践课等。
(1)参观活动
由于我们的老师很多来自于千灯之外的苏州大市,对千灯的了解也是有限,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去参观古镇街道,游览秦峰塔、古戏台、顾炎武故居、千灯草堂等。行走在久远的石板街上,浏览着古老的建筑,使老师们感受到千灯深厚的文化底蕴。
(2)园本学习
我们定期开展园本学习活动,利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如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形式鼓励老师去学习“金千灯”的美文,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千灯人文的理解。积极学习探讨课题特色活动的教案设计,学习指南了解幼儿发展特点,梳理“乡土资源”理论,为课题实践活动务实基础。
(3)专家指导。
我们多次邀请了昆山市教科室杨海中老师来我园,给老师们作了关于《论文写作》、《昆山十二五规划课题实施》等专题讲座。围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在实际操作中老师需要做什么,一步一步结合生动的实例,为老师解疑答惑。
(4)教学活动
理论联系实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课题特色活动,围绕“昆曲”“桥”“灯”等内容进行,多领域渗透。如科学领域中探索桥的秘密、艺术领域中欣赏昆曲表演、语言领域学习简单的灯谜等等。幼儿呈现出的作品也是多样,昆曲可以是律动形式表现如表演学唱、也可以是绘画形式呈现如绘画脸谱。桥可以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用积木合作搭建的作品,灯可以有涂色、画灯、做灯等多种形式呈现。
(5)课题实践课
有了平时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为了能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让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我们依次开展了“一课三研”及“课题实践课展示”活动。一研:研究教学设计,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子课题内容进行教案设计分析幼儿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力争教学设计的原创性。二研:一名教师组内活动展示,组员听课评课,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反思。三研:三名教师园内活动展示,教师集体听课议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利用一课三研的形式,让我们的老师学会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互动式研讨,共同促进成长。在“课题实践课展示”活动中,共有6名教师认真准备参与了教学活动展示,有《石头鱼儿游》《小桥流水》《我爱家乡千灯美》等。展示结束后,观摩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发表了对展示课的想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上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
2.幼儿活动
幼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受力者,在幼儿方面我们开展了诵读活动、民间游戏、我和古镇摄影展、亲子制作等一系列活动。
(1)诵读活动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类传统故事书,以阅图书、讲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传统礼仪、传统美德等多方面教育。此外,孩子们的阅读环境也是多样的,有的是班级在图书角铺设地垫让孩子们舒适阅读,有的班级是给孩子们准备一顶帐篷,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诵读活动不光可以读还可以演,例如给孩子们制作了手偶表演舞台,准备皮影戏表演道具,让孩子们在玩玩、演演、说说的过程中汲取传统精粹,传承经典文化。结合课题我们开展了一次“扬炎武精神 承文化精粹”的故事大王比赛,小选手们深情并茂的讲述为他们带来了阵阵喝彩。
(2)民间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我们将民间游戏渗透到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利用晨间活动、课间游戏时间,带领孩子们玩室内的民间游戏,如击鼓传花、抢椅子、剪刀石头布、顶伞、挑花绳等。利用晨间体锻、户外散步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抬花轿、推磨、拔河、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炒黄豆、跳房子、跳皮筋等室外的民间游戏。
(3)摄影展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家乡千灯的风貌,我们发动家长带领孩子去参观游玩古镇,并进行了一次“我和古镇”的亲子摄影展活动。教师将孩子们带来的照片陈列在精美的展板,有古韵千灯、小桥流水、我和古镇有个约会、江南人家等主题。
(4)亲子制作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制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加强与家长沟通联系,使他们认识到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爱乡教育,对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实现家园共育。在亲子制作活动中,我们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了灯、桥的小制作。如纸灯愤怒的小鸟、孔明灯、兔子灯、台灯等。桥的制作材料也是多种多样,例如玻璃、筷子、木头、水钻、竹签、硬卡纸等,不仅有古时的桥,还有现代大桥,如长江大桥、跨海大桥、立交桥等。
九、研究成果
课题的开展为我园的教学教研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特色办园贡献了一份力量。
1. 幼儿实现健康和谐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幼儿开阔了眼界,积累经验,了解所生所长的千灯,同时萌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建设家乡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通过《爱在千灯》活动,幼儿了解了爱国思想家顾炎武先生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认识了千灯著名的景点和美食,激发了孩子对家乡千灯的热爱之情。在《美丽的昆曲头饰》活动,通过引导幼儿欣赏昆曲头饰,帮助其积累美的表象,在制作头饰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美,体验到昆曲的无穷魅力。
2. 教师树立科研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提高了资源挖掘重组能力、创造能力、设计活动能力等,探索出可供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挖掘与利用上进行创新,学会仔细观察、思考调整,提升了专业能力。本课题的研究从全园整体把握、落实到每个班级,使课题的研究调动了全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整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多位教师的论文发表与获奖。共有13名教师在江苏省“蓝天杯”论文评比中获奖,29篇教案在江苏省“蓝天杯”教案设计中获奖,6名教师在江苏省“行知杯”征文中获奖;7名教师在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中获奖,45篇论文在苏州市优秀教育论文或“陶研杯”论文评比中获奖,17篇教案在苏州市优秀教案设计中获奖;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出版了园刊《善景园》,并获得市园刊评比一等奖。
3.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与探索,设计并组织了一系列课题教学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展示。如潘艳老师在中期汇报时展示了《水乡民居》,卢羽佳老师在教科双优评比中展示了《家乡的桥》,陆灵敏老师在青年教师课题实践课评比中组织了《美丽的昆曲头饰》,石宇杭老师在教科南片幼儿园学校课题联合展示活动中组织了《七彩灯笼》,邱晴老师在课程组活动中展示了《爱在千灯》等等。
4.建构本土特色园本课程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挖掘、整理、罗列了千灯的本土文化资源,选择“灯”“桥”“昆曲”为主要内容,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教材。例如围绕“灯”,有《灯的由来》《生活中的灯》《漂亮的彩灯》《霓虹灯》《七彩灯笼》等。围绕“桥”,有《我见过的桥》《坚固的纸桥》《拱形桥》《立交桥》《三桥邀月》等。围绕“昆曲”有《认识昆曲》《昆曲脸谱》《美丽的昆曲头饰》《牡丹亭》等。此外,我们不仅局限于千灯的本土文化,还适当的选择了其他的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材内容,如《有趣的皮影戏》《小水轮》《稻草人》等。
十、课题研究不足与展望
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虽然自课题立项以来,经过全体研究教师地努力,取得了一些实际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但还存在不足。诸如本土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该如何更有效地和课程结合;如何更进一步地通过本土资源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等。
十一、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民间手工艺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方案》 苏州枫桥幼儿园
3.《开发本土资源 让农家幼儿快乐成长》 上海市青浦区大盈幼儿园
4.《本土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崇明竖新镇幼儿园
5.《幼儿素质教育》李道佳、郭晓琴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执笔:叶琪)